一、“经典工程”之简介
1966年4月,浙江建筑公司(浙建集团)第一工程处(浙江一建)承建的浙江体育馆(杭州体育馆前身)破土动工。1969年建成后成为我国第一座马鞍形悬索“船体”造型建筑,现今更是成为了世界仅存的混凝土圈梁马鞍形悬索结构建筑。
杭州体育馆旧貌
60年代,为更好地贯彻毛主席关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教导,时任浙江省体委主任罗希林同志提出了“建设一座体育馆来作为文体活动的地点和对外接待的窗口。”
浙江省体育运动革命委员会成立纪念明信片
1972年,“浙江体育馆”作为代表建筑参加在伊朗举行的中华共和国建筑展览,一举拿下“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一建筑成为历届土木教科书中的经典案例。
二、“经典工程”之建设
造型新、跨度大、用钢省
国内第一座、世界仅存悬索“船体”造型建筑
“船体”造型的杭州体育馆
作为上世纪60年代的杭州市标志性公共建筑,杭州市体育馆具有造型新、跨度大、用钢省等多项技术特点,在杭州市的公共建筑发展行业上更具有里程碑意义。
体育馆主体结构施工中
杭州体育馆的马鞍形双曲屋面和椭圆形建筑平面的结合在全国属于首创,马鞍形的椭圆平面,让体育馆的空间利用更合理,避免了观赛死角,且造型更优美灵动。
索网布置图纸
“国家级建筑大师”唐葆亨的设计想法大胆创新,但如何建模测算成为挑战。一建的泥工观砌杜森林没被“首创”唬住,一直在工地现场破题。在反复的观察和试验下,他借鉴工程车卸沙的状态,利用干沙的流动性和一定的摩擦力,一层层倒出“船型”结构,又用木棍搭出悬索模型。这样一份原始的“沙盘模型”被送去设计院计算具体数据、调整施工图纸,成为了国内首座悬索船体造型建筑的雏形,马鞍形悬索屋盖自此也为我国多功能大厅的屋盖结构提供了新的形式和实践基础。
索网施工(第一次预应力状态)
创新的屋盖通过56根承重索和50根稳定索垂直交叉编织成受力体系,“船型”造型使每根悬索的受力不同,如何提高大跨度屋面稳定性的难题亟待突破。一建人将“提质”和“降本”联想到一起,大胆采用空间索网结构节省钢材,整个屋盖用钢量仅17.3千克/平方米,比美国加利福尼亚体育馆少55.9千克,比江苏体育馆少34.6千克,是当时世界上大跨度屋盖结构用钢量最少的体育馆。
修建前的杭州体育馆比赛大厅内景
60年代,一建人用机油认真密封每根悬索。至80年代,因世界其他马鞍形建筑纷纷倒塌,新一代一建人再次领命进行修缮,然而这些悬索无一损坏、无一生锈,工匠精神在光亮的悬索上闪光。最终,修缮工作只是替换面板材料使屋面减负。
牵住精细化施工这个“牛鼻子”
交出我首个综合性体育场馆建设的一建答卷
杭州体育馆是浙江首个综合性体育场馆,总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设观众席位5308个,内部还设有武术房、举重房等用房,设施丰富、功能布局合理。
椭圆形比赛大厅
一建人时刻注重始精细化施工,结合场馆位置、用途等实际情况,得出最优施工方案。
体育馆二层平面图
“站上脚手架,就是艺术家”
惊艳杭城的马赛克壁画背后是工匠的定力
体育馆侧面宽15.7米、高8.3米、面积约130平方米的马赛克瓷砖笔画,修建于80年代,同样出自一建人之手,是杭州人公认的杭州体育馆的象征。
为了保证壁画的贴合度和完整度,一建人上个厕所就上架子,一上架子就是一整天,只为追求至善至美的工艺效果。有定力、又坚韧的一建人站上脚手架,就是艺术家。
马赛克壁画
为迎接亚运盛会,体育馆再次进行修缮,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完全保留了当年这幅艺术品的风貌,修缮后的壁画“复古”味儿十足,成为市民打卡“新宠”。
三、“经典工程”之经典
杭州体育馆建成之后,很快成为我省的门面担当。大型全国赛事在杭举行,比赛地必定在此;国外体育代表团来杭访问,除了游览西湖名胜古迹,外事行程安排中一个环节就是参观这座体育馆。
1979年,杭州在杭州体育馆前身浙江体育馆第一次举办世界性赛事——世界羽联第一届羽毛球世界杯赛。
杭州体育馆举办了众多重量级体育赛事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同时,还是市民日常健身与休闲的好去处。2005年,杭州体育馆被市政府列入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2013年,杭州体育馆由历史建筑升级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杭州体育馆现貌
这座地处杭州市中心的老体育馆,在助力杭州体育和演艺事业发展50多年之后,已升级改造焕发出新的光芒。杭州亚运会期间,这里将作为拳击项目的比赛场地,届时将产生13枚金牌。
特别鸣谢:杭州市文物遗产与历史建筑保护中心、杭州体育馆、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